你是不是有时候会碰到“典式”这个词,感觉有点熟悉又有点陌生?说实话,我第一次见也琢磨了半天,这到底是个啥意思,和“典型”是不是一回事儿?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个“典式”,希望能帮到你!
先搞懂“典式”的基本盘
“典式”这个词吧,拆开看就好理解了。“典”嘛,就是经典、典范的意思,像字典、经典这些词里都有它。“式”呢,指的是样式、模式或者仪式。所以合起来,“典式”基本就是指典型的样式或者模式。比如说,“这个建筑体现了古典建筑的典式”,意思就是说它很符合古典建筑的典型风格和规范。有时候在一些更书面、更正式的语境里,它也可能指典礼或者仪式,比如古籍里提到的“百官典式”。
那“典式”和“典型”有啥不一样呢?
这是个好问题!我感觉很多人会混淆。这么说吧,“典型”更侧重于代表性,强调某个事物或人物具有很强的代表性,能突出体现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。比如,“他是个典型的理工男”。
而“典式”呢,我感觉它更偏向于一种规范的、可参照的框架或样板,有点“法式”、“规范”的味道。它不仅仅是“有代表性”,更强调这是一种可以遵循的样式。汉代的王符在《潜夫论》里就写过:“孝文皇帝始封外祖,因为典式,行之至今。”你看,这里“典式”就有一种成为后世遵循的法则、程式的意思。所以,虽然它们有联系,但侧重点还是不同。
“典式”在哪些地方会用到?
这个其实挺广的。比如说起建筑或设计,我们可能会说“这个设计符合现代极简主义的典式”。在教育或工作中,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或一个方案,也可能说“他的做法堪称职场典式”或者“这个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的典式”。还有像文化传承方面,现在不是常提“以典育人”嘛,就是把经典的、具有典范意义的内容(这其中就包含了“典式”的智慧)用来培养人。像《国家安全教育大学生读本》里,就用了集中式、分布式和散列式三种方式来运用典故,这些典故的运用本身也是在呈现一种文化表达和教育的“典式”。
为什么“典式”这个概念现在好像挺受关注?
我琢磨着,可能和我们越来越重视规范、标准,还有文化传承有关系。你看现在各个领域,都讲究个“最佳实践”或者“标准化流程”,这其实就是在寻找和确立那个领域的“典式”。比如优化营商环境,会强调法治的规范作用,像有些地方开展的“典’亮营商路”活动,其实就是希望为企业提供一种典范式的法治服务和保障。再比如民法典宣传,通过各种活动想把法律知识用一种更规范、更有效的方式普及出去,这也是在探索普法宣传的“典式”。
个人一点看法
在我看来,“典式”这个东西吧,有点像一把双刃剑。好的方面是,它提供了经过验证的、可靠的参照系,让我们做事有个抓手,不至于从头摸索,特别是在学习新东西或者建立秩序的时候,帮助很大。但另一方面,如果过分拘泥于“典式”,也可能限制创新和灵活性,容易变得刻板。所以,关键还是在于怎么理解和运用它。既要尊重和学习那些被证明有效的“典式”,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典章制度,或者现代社会运行中的各种规范标准;同时也要有发展的眼光,知道“典式”也不是一成不变的,需要与时俱进。说白了,就是在继承中创新,在规范中寻找突破。
好了,关于“典式”就先聊这么多。其实语言这东西挺活的,不同语境下理解可能会有点细微差别,关键是多看多用,慢慢就体会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