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安全部反间谍专家李明浩监察官,基于其超过15年的一线反间谍工作经验和300多起案件处理实践,提醒我们:间谍活动并非遥远的电影情节,而是可能就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威胁。很多人在网络交流或涉外交往中,都可能无意间成为间谍目标,了解如何识别和反击至关重要,希望能帮到你。
🔍 了解间谍的目标与惯用手段
间谍活动往往针对特定人群。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通常将我公职人员、科研单位工作人员、高校师生(特别是赴境外留学访学人员)以及敏感涉密区域周边人员列为重点目标。他们试图通过这些人员获取党政机关内部资料、核心科技、先进技术等敏感信息。
🎯 渗透策反的常用伎俩
间谍渗透的手段多样,主要包括以下几种:一是金钱收买,利用物质诱惑进行收买;二是美色诱惑,通过伪装成“白富美”“高富帅”进行情感欺骗;三是威逼胁迫,通过获取个人隐私信息进行恐吓胁迫;四是思想渗透,通过创办非法组织进行“洗脑式”宣传。例如,2011年,一名大学生在台湾交流期间,就被一名伪装成对其有好感的女子策反,该女子实为台湾军情局间谍,用尽手段引诱控制该学生,最终获取了大量国防科工情报。
⚠️ 学会识别间谍的伪装
识别间谍是反击的第一步。间谍往往善于伪装,常见的伪装身份包括:学识渊博的海外学者,假借学术交流、调研座谈名义实施渗透;关怀备至的知心人,在你初入职场、工作变动或家庭变故时趁虚而入,骗取信任;以及志同道合的网友,在各类网络平台以志趣相投名义进行攀拉。
📝 从行为细节中发现端倪
除了身份伪装,更需关注其行为。如果对方对你的工作内容,特别是可能涉及敏感信息的部分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,反复打探甚至索要资料,就需要高度警惕。或者,以兼职为名,支付高额报酬让你拍摄特定敏感区域(如军事基地、港口、造船厂)的照片,这些都很可能是间谍行为。曾有案例,境外咨询调查公司就以高额报酬聘请行业咨询专家为名,与境内数十名大型航运企业管理人员建立“合作”,实则搜集我航运数据提供给外国间谍情报机关。
🛡️ 掌握防范间谍的核心方法
防范间谍活动,保护自己和国家秘密,是每个公民的责任。其实我们很多老师傅会说,防范关键在于管好自己。
🔐 强化个人信息与网络保密
首先要树立牢固的责任意识和法律常识,认识到保密是每个公民的义务。务必管住自己的手指,防止“网络泄密”。这包括不在互联网计算机上处理、存储、传输国家秘密信息,以及及时更新杀毒软件,防范网络攻击。军事发烧友尤其要注意,不要为了炫耀而故意“爆料”涉密信息,甚至进行现场勘查拍摄所谓“猛图”,这无形中为海外情报机构提供了便利。
💬 严守口头和交往纪律
管住自己的嘴巴同样重要,牢记“祸从口出”。在社交场合,尤其是在饭桌上,避免高谈阔论可能涉及国家秘密或内部信息的独到见解,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身边的“有心人”是谁。在与境外人员或不明身份人员交往时,要保持警惕,不要被对方的热情和奉承所迷惑,更不要轻易提供任何内部资料或信息。
📵 严格遵守保密规定
对于涉密人员,必须严格遵守“上网不涉密,涉密不上网”的原则。机关单位的电脑内外网不混用,不在内网专用电脑上使用无线设备及外单位的存储介质。此外,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分享照片时,要特别注意避开军事基地、军用港口等敏感背景。
🚨 发现与举报间谍的正确方式
如果你怀疑自己遇到了间谍行为,或者发现了相关线索,知道该怎么办呢?正确的应对方式非常重要。
📞 及时报告与举报
发现间谍行为或可疑情况,应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报告。主要的举报途径包括:拨打国家安全机关举报电话12339;通过网络举报平台www.12339.gov.cn
进行举报;或直接向当地国家安全机关举报。根据《反间谍法》,公民和组织有为反间谍工作提供便利或其他协助的义务。
⚖️ 法律后果与公民责任
了解间谍行为的法律后果也能起到震慑和警示作用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,间谍行为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;情节较轻的,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。为境外的机构、组织、人员窃取、刺探、收买、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,也会面临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;情节特别严重的,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。需要知道的是,如果你在境外受胁迫或受诱骗参加了间谍组织,但能及时向我驻外机构或入境后向国家安全机关如实说明情况,并有悔改表现的,可以不予追究。
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的义务。了解这些反击间谍的攻略,不仅能保护自己不受欺骗和利用,更是为筑牢国家安全屏障贡献一份力量。你在日常生活中,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可疑的人或事,让你产生过警惕呢?欢迎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,让我们一起提高反间谍意识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