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话第一次读到博尔赫斯的《阿莱夫》那时候,我整个人有点懵。就一个直径两三厘米的球体,居然能装下整个宇宙,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事物同时存在?这概念也太烧脑了。但后来多看几遍,加上一些资料,才发觉这不止是科幻设定,背后藏着很深的哲学思考,关于无限,关于时间,关于我们怎么理解世界和自己。
“阿莱夫”这个概念从哪里来的,你知道吗?阿莱夫其实是希伯来文的第一个字母,在犹太神秘主义里面,它代表着无限,还有那种超越时空的、潜在的能量。博尔赫斯借了这个符号,把它变成一个具体的东西——小说里地下室那个发光小球,所有宇宙的点都汇聚在这里面,用他的话说是“包含着一切的点的空间的一个点”。你想想这就不是我们平常说的那种无限大了,而是一种“至大无外,至小无内”的状态,挺不可思议的。
我个人觉得博尔赫斯搞出阿莱夫,不是纯粹为了炫一个神奇物件。他更像是在探讨“无限”这个理念,以及我们人类渺小的认知怎么去把握这种无限。小说里那个诗人卡洛斯·阿亨蒂诺·达内里,妄想用诗歌把阿莱夫里看到的一切都写出来,结果弄出来的诗冗长乏味,充满了各种无关紧要的细节。博尔赫斯自己看到阿莱夫后,也感到“无限的崇敬”和“无限的凄凉”。崇敬好理解,面对这种宇宙的浩瀚嘛;但凄凉,或许是因为意识到人根本没法真正完整地描述或理解这种无限,我们所有的尝试可能都是徒劳的。
还有一点很关键,《阿莱夫》这篇小说是以贝亚特丽丝的死开篇的。博尔赫斯看到阿莱夫时,也看到了“曾是美好的贝雅特丽齐的可怕的尸体”。所以这个阿莱夫,它展现宇宙的无穷丰富和生生不息,但也同时包含着死亡和衰败。它不饶恕任何人,就像时间一样。这种无限和死亡的并置,让人感觉挺复杂的,既宏大又悲哀。
博尔赫斯在小说里引用了《哈姆莱特》的话:“啊,上帝,即便我困在坚果壳里,我仍以为自己是无限空间的国王。”这好像又在说,即使我们的物理存在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,但人的思想、记忆和心灵却能包含整个宇宙。小说最后,“我”推测加拉伊街的阿莱夫是假的,但真正的阿莱夫,或许就在我们的记忆和感知里,是那种“心灵反照”出来的世界。这是一种人文宇宙观,意思就是宇宙和我们人的心灵是分不开的,我们通过记忆、感受和期望来把握世界,哪怕它只是无限的一个碎片映像。
我看到有读者分享说,读《阿莱夫》会让人想起“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菩提”,或者刘慈欣科幻里那种高维碎片的感觉。博尔赫斯这种写作,有时候被称为“哲学幻想”。他不是要给你一个科学的解释,而是用故事来引发哲学上的思考,关于永恒、无限、记忆和时间这些大问题。
当然啦,《阿莱夫》确实不容易读。它里面引经据典很多,意象又复杂,什么镜子、迷宫,第一次读容易找不到北。但它的魅力也在这,你每次重读可能都会有新发现。有读者打比方说,博尔赫斯几乎把创造情节的权利都交给读者了,他相信读者自己能填补进动人的情节。如果你为贝亚特丽丝流泪,那其实也是在为自己心中创造的故事流泪。
所以要是你问我看《阿莱夫》该怎么办呢,我觉得吧,不一定非要一下子完全搞懂它。可以把它当成一次思维的探险,感受那种面对无限时的震撼和困惑。也可以关注博尔赫斯怎么把那么抽象的哲学观念,融入到人物和故事里,特别是那种“失败者”的悲凉和嫉妒,让哲学思考有了人的温度。
我知道有些朋友可能还想知道博尔赫斯其他的作品,或者类似的作家。《小径分叉的花园》肯定得读,也是玩转时间和无限的。如果对哲学幻想这类感兴趣,也可以试试保罗·柯艾略,他写过一本自传性质的《阿莱夫》,记录了他穿越欧亚的旅行,也在寻找某种意义上的“阿莱夫”。
希望这些零碎的想法能帮到你。读博尔赫斯有时候就是这样的,不一定能找到所有答案,但过程本身常常能带来很多启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