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巴别图书馆吗?我第一次听到这名字,还以为是个新开的网红书店,结果一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。这其实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1941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,讲的是一个无限大的图书馆,里面放着所有可能写出来的书。图书馆由无数个六面体回廊组成,每个回廊都一模一样,中央有通风井,螺旋楼梯往上往下都没尽头。光是这个设定就让我头晕,你想啊,每个六角形房间五面墙是书架,放满书,另一面是门通向下一个房间,这样无限延伸下去。
但最绝的是书的内容。每本书都由25个基本符号组成——22个字母加空格、逗号、句号。通过这些符号的排列组合,图书馆里理论上包含所有可能的文本:比如你小学写的第一篇作文的原始版、未来某人的自传、甚至一本专门讲怎么养刺猬的指南。不过也因为组合随机,绝大部分书都是乱码,像“MCV三个字母重复四百页”或者完全看不懂的字符迷宫。所以这里有个矛盾:虽然一切知识都在里头,但想找到有意义的书简直是大海捞针。
为什么博尔赫斯要写这么一个图书馆? 我觉得这和他本人当过图书馆员有关。他可能把图书馆当作宇宙的比喻——看似有序,实则充满未知。而且“巴别”这名字取自圣经里的巴别塔故事,人类想建塔通天,上帝变乱语言让工程失败。图书馆也一样,它承诺包含所有答案,但语言本身的混乱性又让我们难以真正获取这些答案。
说到无限性,这里有个思维跳跃:如果图书馆真是无限的,那它应该也包含一本目录,指导你怎么找到其他书对吧?但问题来了,这本目录本身也可能藏在某个角落,你需要另一本目录来找它……这就死循环了。我有时候觉得,这就像我们上网搜资料,信息那么多,但找到靠谱的得靠运气或者算法推荐。
现代有人真的尝试实现这个构想。比如2015年有个叫乔纳森·巴齐尔的人建了个线上版巴别图书馆。他用算法给每个可能文本生成坐标,你输入一段话,网站能告诉你它在“图书馆”的哪个位置。但现实限制是,存储所有组合需要天文数字的硬盘空间,所以网站其实是动态生成文本,制造“早已存在”的错觉。这个项目让我想到,今天AI生成文本的原理也有点类似——通过模型输出各种可能组合,只是AI会试图让内容合理些。
那么巴别图书馆对普通人有什么意义? 我自己的看法是,它提醒我们知识既强大又脆弱。比如,虽然图书馆理论上有一本书记载你一生的真相,但更可能的是找到十本类似但细节矛盾的版本。这就像网络信息,同一个事件有不同说法,判断哪个可信得靠自己思考。
最后说说怎么接近这个概念。如果你去读博尔赫斯的原文,会发现他笔下的图书馆员们有的疯掉有的放弃,因为寻找太绝望。但也许重点不是找到终极答案,而是保持好奇。就像我们使用网络,与其指望搜到完美答案,不如享受探索过程。